收藏网站
OA办公
企业邮箱

微信公众号               快手号

股票代码(836645)

向日葵地下害虫

创建时间:2015-05-15 00:00

       地下害虫是一种危害植物根、近地面茎和叶的害虫,对农作物尤其是春播作物危害很大,植物受害后轻者萎焉,生长发育迟缓,重者干枯而死,往往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由于这部分害虫大部分时间躲在地下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并且常常是多种类混合发生,防治难度很大。如果疏忽大意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就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地下害虫有十多类,200多种。目前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拟地甲、根蛆、根蝽、蟋蟀、根叶甲、根象甲、白蚁等。其中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蝼蛄这四种发生最为严重,危害最大。

蛴螬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金龟子常见的有黑绒金龟子、黑腮金龟子、铜绿丽金龟子。蛴螬体肥大,体型弯曲呈C型,多为白色,少数黄白色,头部褐色。

1、发生规律

       从卵、幼虫、蛹、成虫完成一个世代,黑腮金龟子需要两年,黑绒金龟子和铜绿丽金龟子需要1年。以成虫或幼虫在30cm冻土层中越冬。

      (1)以幼虫越冬:每年的4月越冬的幼虫上升到根层进食危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土层5cm处化蛹,蛹期20-22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26天。成虫出土后交尾,产卵在10-20cm浅土层,卵经过10-12天孵化为幼虫,刚孵化的幼虫在土层中经过3次蜕皮,10月下旬入冬前达到3龄下潜到冻土层下越冬。

      (2)以成虫越冬:在每年的4月至6月,越冬的成虫陆续出土交尾、产卵、孵化。在一年一代发生区,8—10月羽化为成虫越冬。在两年发生1代的地区,幼虫生长发育慢,头一年以3龄幼虫越冬,第二年6—7月羽化为成虫,又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2、危害特点

       蛴螬在1-2龄时食量较小,3龄期以后食量大增,常将种芽咬掉,幼苗根和茎咬断,造成缺苗断垄。通常的危害多集中在春秋两季,而春季4—5月由于种子处在发芽出苗阶段,苗小抗虫能力弱造成危害最为严重。

       成虫金龟子喜欢取食瓜菜、果树等林木的花瓣,危害期在6—7月份。根据蛴螬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制定防治策略:春秋两季防幼虫,6—7月防成虫。

蝼蛄

       蝼蛄俗称“土狗子”,属于直翅目蝼蛄科。我国常见的有华北蝼蛄、东方蝼蛄两种,华北蝼蛄主要发布在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东方蝼蛄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布。

1、发生规律

       蝼蛄从卵、若虫、成虫完成一代。华北蝼蛄需要三年,东方蝼蛄在南方需要一年,而在北方需要两年。以成虫、若虫地下在30-60cm的深处越冬。

       以华北蝼蛄为例了解一下他的时代发生规律,每年的春天当平均期望达到11.5℃左右时,蝼蛄到地表附件活动,地面开始出现蝼蛄拱出的虚土隧道。6月下旬在地下15—25cm土层产卵,每次产卵120—160粒,7月中下旬卵孵化成若虫。若虫经过8次蜕皮后大约10月中下旬下潜越冬,第二年在表土层继续蜕皮3—4次,到秋季达到12—13龄时再下潜越冬,第三年羽化为成虫下潜到深土层中越冬。这样经过三年,华北蝼蛄就完成了他的一个世代周期。

2、危害特点

       月平均温度达到18℃时,是蝼蛄旺盛活动期,也是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所以,每年的5月上旬至6月中旬,以及9月份是蝼蛄危害的高发期。蝼蛄的成虫或若虫在地表下活动咬食刚发芽的种子,或把作物幼苗嫩茎咬断,使植株发育不良或枯死。同时,蝼蛄在地表层穿行时形成隆起隧道,使幼根脱离土壤失水凋枯死亡。农彦常说:“不怕蝼蛄咬,就怕蝼蛄跑”。根据蝼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应把防治时间放在每年的春秋两季。

地老虎

       地老虎别名切根虫、地蚕等,成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地老虎在我国已发现170多种,发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发生最广,危害也最严重。

1、发生规律

       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的世代发生规律基本一致,从卵、幼虫、蛹、蛾完成一代。东北地区一年可发生2代;西北地区一年发生2—3代;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华中地区一年发生5代;华南地区一年发生6代,年发生代数由北向南逐代递增。

       地老虎的越冬方式随地区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小地老虎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在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南方地区无越冬现象,可全年繁殖。在北纬33°以北的地区不能越冬,到秋季成虫迁飞到南方越冬,每年的春天再由南方迁飞而来。黄地老虎则以幼虫在10cm以内土层越冬。

       地老虎的成虫把卵多产在5cm以下的矮小杂草上,尤其是贴近地面的叶背和嫩茎上。每次产卵800—1000粒,卵期11天左右。幼虫共6龄,约35天左右。幼虫老熟后多潜伏在5cm深土层中化蛹,蛹期约15天。

2、危害特点

       地老虎是以幼虫危害作物,一年无论发生几个世代都以当地发生的第一代给生产上造成的危害最大。一般3龄前危害较小,幼虫只是在寄主心叶处取食,危害部位展叶后成窗纸状孔或排孔。3龄后食量暴增危害较大,幼虫多以植株茎基部咬断将幼苗拖入土中进食。一头幼虫多的时候可以危害10株幼苗。根据地老虎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在防治时要注重幼虫、成虫同时防治。

金针虫

       金针虫的成虫叫叩头虫,属鞘翅目叩头虫科。主要发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最常见的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

1、发生规律

       金针虫从卵、幼虫、蛹、成虫完成一个世代需要2—3年。通常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于每年的3—4月份在表土层产卵,卵发育成幼虫需要42天,幼虫经过1—2年的生长发育,大约在每年的6月下旬在地表16—20cm深的土中做土室化蛹。9月中旬蛹开始羽化为成虫,并在原蛹室中越冬。

       金针虫在土中的活动规律随着地表温度的变化而上下垂直运动,适宜的温度范围在9—28℃之间,10—17℃时活动危害最猖獗。当地表温度低于9℃或高于28℃时金针虫都会下潜至土层深处。

2、危害特点

       金针虫食性较杂,主要以幼虫在土中蛀食种子、生长的幼芽、幼苗的根系。使寄主作物萎焉枯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每年的春季是其危害的主要时期,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本文旨在为农民朋友传播更多详细、全面的知识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学习之用,谢谢关注三瑞农科!